top of page

LLM跑路荷兰

Updated: Mar 2


本文记载了作者规划跑路荷兰的整体timeline以及心路历程,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感受。


除作者本人,请勿转载。豆瓣fiveland管理员【穂永絵里】(原李二狗)未经我的同意,备份我的博客到其私人博客中,为侵权行为。



总体timeline

 

2020-08 朋友转发我一条fiveland的帖子

08-10 第一次考雅思,7.08月在律所实习

2020-10 开始准备申请(全程DIY)。

2020-11、12月初 递交申请

2020-12.23 收到conditional offer2021-05 找房子,签租房合同

2021-06、07 签保险合同,准备签证材料,定机票6月底 递交签证申请

7.1 出签

2021-08-08 入境荷兰

2021-09-13 开学

2021-12 开始实习

2022-04 开始做working student,同时投full time job

2022-06 拿到offer,永久合同

2022-08 毕业,拿到km签

2022-09 正式入职开始工作


目录

 

如何找实习 (full time job在另一篇更新了)





申请学校篇

 

为什么选择荷兰


其实我当时的第一志愿也是加拿大,第二志愿才是荷兰。当时规划的去加拿大的路径是:工作2年(红圈所起薪2w),攒abo工作经验,雅思考高,申UBC 的 LLMCL 或者转会计。但加拿大学费和生活成本都太高了。2020年8月为了找实习考了雅思,第一次考,也是机考,7分(8.5,7.5,6,6.5)。之后国内发生的各种事情让我想加速跑了,再加上雅思刚好够申请线,想着不如申荷兰的学校试一试。荷兰可以选择的路比较少,再加上我完全没准备,只有读LLM一条路了。相比加拿大,荷兰的好处在于:

  • 学费低(基本在15,000 - 19,000€左右),各个大学还有奖学金,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 英语环境好,96%的荷兰人英语都说得很好,相比起德法来,环境更加国际化

  • 工作机会相对较多,有很多跨国企业。社会不像加拿大那么“一潭死水”,可以躺平,想发展事业也有机会

  • 签证政策友好,不仅有search year visa,学习+工作5年即可入籍(我没考虑过永居),相比起算积分抽签我觉得这样更稳妥。如果能找到个荷兰/欧洲伴侣,还可以加速到3年

  • 个人喜好,我一直认为欧洲是世界文明中心,喜欢艺术和人文精神其他的,比如气候之类的问题根本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毕竟北京的气候已经够糟糕的了。而且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优缺点,只要我在乎的几点(自由,稳定,女性友好)做到了就可以了。


为什么选择继续读LLM


虽然现在劝人转码堪称跑路界的政治正确,但我个人从来没考虑过转码,一是我无法学习我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死活都学不进去;二是我不看好转码,半路出家相比科班出身没有优势,而且人人都转,这条赛道充满了中国人/印度人,不就又回到内卷模式了?我自己不会这样选择;三是我更看重长期的职业发展,如果读LLM, 母父愿意给予经济支持;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读LLM是增值,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我相信自己的背景和能力(我是两财一贸经济学本科+PKU法硕,出国前我已经收到了某公司的法务offer)能够让我继续走法律这条路。即使暂时跑路失败,一年的LLM也能够让我在国内的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力,如果去北京的红圈或者精品所,月薪2.5w+是可以实现的,到时攒够钱还可以继续走加拿大这条路,属于进可攻,退可守。


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国内的学历并非一文不值,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家里没什么背景,完全靠自己学习、考试上的985,211,那你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是没问题的,即使国外不承认中国学历,但能力是自己的。


学校和项目


我有经济学+法律的背景,又深知经济学肯定比法律更好找工作,选择项目时就看中了比较交叉的学科,比如law & finance, law & economics(其实law & technology 也可以,但我的经济学优势更突出)。荷兰的interdisciplinary发展很好,相关项目很多,如果本专业太偏文科可以考虑交叉学科,虽然可能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有个跨学科的背景,找工作会容易一点。


当时看了A校的law & finance 和B校的law & economics, 决定还是选B校, 一则B校的奖学金比较多(虽然最后我也没申请上😅);二则B校虽然在国内不知名,但在荷兰也是排名前三的法学院,认可度很高,国内认可度低正好断了回国这条路;三则B校所在城市是小城市,因为一直在北京感觉有点受够了大城市,想换个安静的小城市生活(但现在发现还是大城市适合我🤣)。如果不确定自己的水平可以申请到哪个等级的学校,可以找中介(*立方,*梦留学)白嫖一下,他们会先给你一个定位,列出计划申请的学校,中介能给你申请到的学校基本就是你自己可以申请到的学校。我只申请了B一个学校,一个项目,没想到一次就成功了


通用的申请材料

  • 雅思成绩或者托福成绩,一般总分7小分6申请法学院足够了,语言成绩不用刷得太高

  • 毕业生的毕业证,在校生的在读证明;成绩单

  • 简历,每个学校模版不一样

  • motiation letter, 每个学校模版不一样,主要是写简历之外的信息,比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这个项目,你认为自己的优势/匹配度在哪里等等

  • reference letter,我找了我们国际金融法的老师(我在他课上成绩比较好)和实习的前老板(德企法务)各写了一封


所有材料都是我自己写的,在fiverr上找人改,但效果不理想,最后还是一个在交友软件上划到的欧洲人(也是学法律的)帮我改的 🤣


申请流程


每个学校不一样,比如我们学校要求上述材料都有,UvA是只需要雅思,毕业证/在读证明,简历,ML都不要,甚至雅思都可以再补。荷兰的申请流程都很规范,通过osiris系统申请,在线上传材料,如果有问题可以发邮件给admission office,一般都能得到解答。我在申请阶段没有找任何中介,我也不建议姐妹们找中介,一是浪费钱,二是我一直认为,申请学校是在这个国家生活的第一步,如果申请学校自己都搞不定,怎么能相信自己可以在这个国家生存呢?


我其实10月就递交申请了,但当时闹了个小乌龙:我们专业有两个track, MSc 和LLM,我第一次提交的时候提交成了MSc,到了11月底才发现,连忙发邮件问大学我能不能修改申请。好在admission office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修改,于是我又重新提交的申请,当时已经是12.1了。我在12.23收到了conditional offer(因为得之后交毕业证,才能换unconditional offer)。



入境准备篇

 

荷兰申请签证的时间大概是6月,在这之前需要办好租房、保险等一系列手续,但每个学校的规定也不一样,比如我们学校要求必须有这些材料才能申请签证,UvA则是签证和其他手续分开的。


财产证明


荷兰对中国学生的财产要求比较特殊,需要你先汇一年的生活费€900*12到学校的账户里,然后汇款单作为财产证明申请签证。这部分钱在你到荷兰,开了荷兰账户之后,向学校申请退回,学校会退到你的卡里。


租房合同


荷兰的租房是一大难题。荷兰大学没有学生宿舍,需要自己找房。因为地方小,人口密度大,大城市,或者有大学的城市基本都很难找到房子,租金也不低,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找不到房子露宿街头。所以作为国际学生一定要提前准备。我当时是根据学校的网站找到的reserved accommodation(就是学校和housing company有合作,公司会为大学学生预留一部分房源,但也需要注册账号,在规定时间抢。这部分房子价格不算低,但胜在相对规范、有保障)。签了合同之后需要预付定金和一个月租金,把租房合同上传到osiris申请签证。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有一项福利叫租房补贴(housing allowance),条件是:

  • 23岁以下,每月的基本租金+服务费不超过€442.46 (2022年的标准)

  • 23岁以上,不超过€ 763.47

  • 荷兰的租金可以粗略分为三部分:基本租金,公共区域的服务费,其他费用比如网络,水电等。计算房补时只计算基本租金和服务费,其他费用是不包括在内的。服务费分为四项:公共区域的清洁费,公共区域的能源费,caretaker费(比如无障碍设施),公共服务或娱乐费(比如common room),每项的上限是€12,就是比如租房合同的“公共区域清洁费”是€6,那按€6计算,如果是€15,按最高的€12计算。

  • 租住的房子需要有独立的入口,起居室,厨房和厕所,所以如果租住的是和别人共享卫生间、浴室的学生公寓,是无法享受补贴的;单人studio可以申请补贴,但租金较高,如果是23岁以下基本申不到补贴;如果是和别人一起合租了一个house,如果有独立的入口、厨房、卫生间,是可以申请补贴的。


Share facility的学生公寓大概在€400左右,studio不算租房补贴的话租金可以到€600-1000。我合同里的全包租金是€900+,但因为有€350的租房补贴,实际租金在€550左右。


保险合同


在荷兰上学一般需要自己买保险,学校网站会有推荐,我们一般买AON的complete+,可以报销家庭医生的问诊费和处方药的费用,据说一年还可以去几次中医针灸。保险在保险公司网站上就能买,签合同之后对方会发给你certificate。


签证递交


等上述材料办妥后就可以在osiris系统申请签证了,费用大概是€200左右(记不清了)。申请之后学校会发邀请链接,如果等不及也可以自己到荷兰驻华使馆网站上找,预约去贴签的时间。签证一般是6月底7月开始办,下签后三个月之内必须入境。是学校发邀请一般到了开学季各使馆会很忙,所以大家最好提前动手。我当时就比一般的同学大概快10天左右,预约的时候就很顺利(我5月中旬就签了租房合同,6月20号左右办的保险和转学费,约好了6月底去贴签,7月1日就拿到签证了)。荷兰的学生签是“反签”,就是学校给你申请,材料齐全没有过不了的。


贴签需要的材料有(北京)


  • 护照

  • 护照首页复印件

  • mvv申请表,填好,贴照片

  • 一张照片

  • 签证窗口不能使用手机,会先收材料,然后录指纹。都弄好后需要你自己去旁边扫一个快递单填好,贴好的签证会快递寄到你的地址


出生双认证


理论上我们到荷兰之后,需要到市政厅注册,需要交出生双认证。但每个市的要求不同,比如阿姆斯特丹和乌特勒支一般就不要求双证明,但以防万一我还是去办了一个。


出生公证(事实公证)和出生证明公证(文件的真实性证明)是两码事,我们需要办的是出生公证。我是96年3月前出生的,没有那个绿色的出生证明,就额外需要很多材料:

  • 身份证原件

  • 户口本原件

  • 父母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

  • 以下五选一:户籍地派出所或人事档案存放单位出具的出生证明信(公证处网站有模板);或原出生公证书(之前做过公证);或出生医学证明(医院出具的,必须写明本证明可以用于户口登记)+父母结婚证**;或独生子女证+父母结婚证(独生子女的话这个简单点);或派出所出具的户籍成员关系证明(必须你和父母在一个户口本上);或人事档案+父母结婚证


落地篇

 

落地第一天(随笔)


很多人第一次出国的时候或许会感到害怕、不安,毕竟是一个人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但是我完全没有这种感受(我还是第一次出国读书,第一次来欧洲)。虽然已经来了5个月有余,但刚落地时的欣喜和激动还是历历在目。


我到达Schiphol机场后,在机场里面就买了荷兰电话卡换上(大家都懂),然后搭乘火车到我所在的城市。买票的时候还有羞涩的男留学生问我该怎么操作,说他是第一次来,我呵呵:我也是第一次来。然后径直去了人工窗口买票,留下他一个人风中凌乱——在这可没人惯着你哟。


从机场到我的城市坐火车大概就半个小时,我坐了12个小时的飞机,丝毫不觉得累。看着窗外荷兰的草场树林,牛羊在悠闲地散步,我有种不真实的幸福感:我这就来了?从此就自由了?


出了机场我乘出租车到住的地方,出租者司机问我从哪里来?伦敦?巴黎?我说我从拆那来,他连忙夸我英语好,说我可以在这里survive。


到了住处后,我收拾了收拾就去超市买东西。住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很大的Lidl,在欧洲属于平价超市。时值夏季,新鲜蔬果摆满了货架,脆生生地映入眼帘。我按8的汇率算下来,这边的基本食物也没有很贵:生菜0.89欧一颗,苹果1.5欧1kg,牛奶更便宜,不到1欧一升,而且吃起来口感极佳,苹果有苹果味,牛奶有牛奶味!


8月初,在北京是湿热的桑拿天,在荷兰已有些凉爽的秋意。我在晴朗的天空下漫步,看着天上低垂的云朵;在市中心的运河旁晒太阳,连鸽子都挺直胸膛,昂首阔步;我向每一个撒肩而过的行人微笑,为一朵小花感到欣喜……我感觉我每天都生活在玫瑰色的滤镜中,又找回了童年那种纯粹的快乐。


我的“过渡期”是如此丝滑平顺,基本没有cultural shock或者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相反,来了欧洲,我反而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在国内我饱受焦虑和失眠的折磨,临近出国时更是要吃加大剂量的思诺思才能入睡,每天都有被扼住喉咙的窒息感,喘不上气来。但到荷兰之后这些症状都神奇的消失了,我终于可以不再依赖药物睡觉,心率平稳,呼吸正常,感觉一个即将干枯的花朵重新又被注入了生机。多年来第一次,我的内心充满安全,笃定。我感到被看到,被接纳,我的叛逆被视为勇气,我的直言被认为果敢,我愿意向人们敞开心扉不设防,也收获了别人的真诚相待。我这个墙内的异类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心灵家园。


而且这种感觉不是一时的新鲜、亢奋,而是彻底将我的底色由灰暗改变为明亮——我感到自己恢复了对人性的信任,未来终于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一种绵长的幸福感,让我有底气面对不确定,让我在学习工作得很累得时候不会觉得苦不堪言,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目标在这里是可以实现的,每走一步都是离目标更进一步,我不再是单纯仰望星空的人,而是架起梯子摘星星的人。


治安与生活便利度


治安


荷兰的治安整体不错,抗议比较普遍,但真正演化成暴力的比较少(虽然这两个月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都有枪击发生)。日常生活还是感觉比较安全的,我有几次喝了酒半夜才回家,在街上走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外来人口以摩洛哥人(名声不好,犯罪率高),土耳其人,苏里南人,南非白人居多,除了摩洛哥人其他的都还好。我刚来的时候住过一段时间土耳其人聚居区,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还是以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居多。而且因为充分体会到流离失所的感受,大部分人其实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平凡生活(和我们何其相似!)。


和德国的同学交流过,荷兰的治安应该是比德国好一点,起码是好于西德。她在西德住,经常被土耳其人骚扰(德国的土人比荷兰多得多)。


生活便利度


个人认为荷兰在欧洲算是比较方便的了。因为城市小,人口密度大,基本每个街区都有超市(ah, jumbo)、药店/化妆护肤品店(krudivat, etos)、图书馆,每几个街区有一个小型的购物中心(衣服鞋子,彩妆,杂货,家居,还有荷兰人最喜欢的园艺用品)。市中心有大的购物商场,欧美快时尚品牌(zara, h&m, bershka等等),护肤品化妆品(平价的贵一点的)应有尽有,亚洲食材有东方行(amazing oriental),大城市比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乌特勒支,还有名创优品和奶茶店。中餐馆比较贵,但也是有的。


此外,荷兰的网购也不像国内想象的比较落后,除了小商品(比如洗脸巾)和特别日韩、国内的东西(比如泡脚桶)确实不太方便,衣服、护肤品、电子产品都可以在网上买,一般快递2-7天就能到,免费退货(在网站下载退货码,贴到包裹上,送到附近的post nl或者dhl快递点)。


不太便利的地方


生活上不太便利的几点有:

  • 交通费比较贵,比如荷兰的公交车是1欧起步,基本上坐一次就1、2欧没有了,地铁3欧起步,城市之间的火车票6-20欧不等(荷兰学生公共交通都是免费的,但国际学生不是)。公交车很方便,想去的地方基本都能到,而且有夜班车。火车的话可以买打折卡,非高峰时段以及周末可以享受40%的优惠。而且找到工作之后,大部分公司都在工资之外有额外的travel allowance,比如免费的公交卡,或者你从公司租汽车,公司cover掉油费等等。

  • 手机流量费比较贵,基本是10欧10G(回到国内10元70M的年代……),但因为大家对手机的依赖很低,没有强制扫码下app的要求(出门不带手机完全没问题),所以其实感觉还好。

  • 我最想吐槽的一点是,没有免费的公共厕所!路边倒是有免费的站立式小便池,但坐立式小便只能去餐馆或者酒吧,或者花0.7欧去上火车站、商场的厕所。仔细想来,这边的人工费比较贵,厕所需要请保洁维护,倒也是合情合理。

医疗


医疗方面,欧洲国家都是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GP)的模式。需要先注册GP,生病先找她,GP开药后自己去注册的药房取。我听了朋友的推荐注册了一家可以线上问诊的医生,一般当天预约当天就能看上,当天取药。GP的作用很有限(万能处方:多喝水或橙汁+扑热息痛+休息),总体上生病还是比较麻烦,所以大家都很热爱健身+self care,因为不想生病啊🤣!


这边的各种补剂和家庭常备药倒是很好买,所有超市都能买到,价格也不贵,来这边之后我不也怎么生病了。打疫苗倒是很方便,我在国内一针没打,落地第二天,在没有BSN码的情况下给卫生局打电话,马上就能安排上几天之后打。我开学前打完了两针pfizer, 22年2月打了第三针booster。


政府办事效率


我总体感觉还好,有问题可以先上相关网站,找不到相关信息可以写邮件或者打电话。邮件一般3-5天回,电话等待时间会长一点,可能半小时才接通,但对方会非常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而且真的是希望帮你解决问题。以房补为例,我当时因为BSN刚下来,政府系统的信息还没有更新,所以显示是“非法居留”,我给税务局打电话,接电话的女士英语非常不好,但还是很有耐心,尽量回答我的问题,而且说因为我是外国人,他们需要和IND核实一下,之后会给我回电话,大概2天之后我就接到了电话。之后房补也有按时收到。然后之前收到了垃圾税账单,按照他们的政策我是学生,可以申请免税,但我第一次申请被拒绝了。于是我准备好材料上诉(appeal),大概几天后收到回复,上诉成功了。感觉欧洲是,只要你有理,坚持到底,还是能得到好结果的。


英语交流


我的英语在国内算中上水平,雅思机考7.0,因为是第一次考又没准备,自我感觉真实水平还会高一些。来这边后,刚开始的几天,我自己的表达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别人和我说英语时我会需要反应一下,大概是语言模式还没切换过来。两周之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即时对话没有问题。一个月之后开学,我和同学的日常沟通基本没有什么障碍(我只交外国朋友,没有认识中国人,所以一直说英语),只是各种口音的英语(欧洲人的口音真是五花八门)需要习惯一下,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也需要习惯一下。现在大概落地半年,各种程度的社交基本没有任何问题了。


但是上课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LLM课程的阅读量很大,每周三门课,每门课都有大量的文献、案例要读,然后seminar要进行讨论。我在北大学习的就是国际法相关,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基本也是英文,甚至日常也有全英文的课,但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还是感觉不太轻松,上课大概能听懂60%-70%,阅读也慢,因为全英文的阅读抓不住重点。这种情况在2-3周之后有所好转,能明显感觉阅读速度上来了,可以抓住重点,跳着读了。阅读量上来,写作能力也会慢慢提高。


来欧洲之后,让我欣喜的另一点是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这边的人们交流,你能充分地感觉到被倾听,被尊重。犹记得第一次和别人聊天时,对方停下来,认真听我说话,并试图理解我的意思,令我无比感动。而且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你有根据,能逻辑自洽,即使你的观点和大家不同,也完全不会有人judge你,更不会有人故意冒犯你。大家谈论可以是流行音乐,啤酒,球队,也可以是土耳其政治,枪支合法化,政治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议题,而是可以作为喝酒吹水的话题。我之前在国内,对自己,对一切的看法都得到证实,我的叛逆、勇敢被珍视,我的缺点统统变成了优点。英语表达并没有折损我的聪慧、幽默,反而更加自信。我在国内被压抑许久的表达欲井喷式地爆发,又变回了小时候的“话痨”,哪里还有社交恐惧症的影子?


之所以强调沟通与表达,一是因为欧洲确实比较看重这些能力,倒不是一定要你去融入,起码你要和别人能相处融洽。而且虽然大家人都很nice,但边界感很强,再加上确实有些cultural difference,很多事情你不说对方可能真的不知道。所以作为少数群体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二是锻炼表达能力对以后求职很有帮助,尤其是学法律、商科等对soft skill要求比较高的专业。三是这其实是我们与粉红、男人相比的一个优势,女反贼的思路一般是比较清晰,起码能自洽的,也充分理解西方语境下的尊重平等。



学习篇

 

总体学习感受


如前所述,法学院课程的特点是阅读量大。此外欧洲大学的一些共性大概有

  • 自学为主,这点大家在国内可能就有体会,但欧洲的自学和国内还不太一样。国内是老师上课讲很多,但你可能根本听不懂,然后回去花大量时间看书,做题,考前突击。这边的自学是,开课前老师会把课程的syllabus上传到blackboard,列出每周的参考书目,你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读书),课后做好复习(整理笔记)。不预习、复习也不会有什么后果,但上课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老师上课的时候会默认你已经知道了材料里的东西,会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你思考。不整理笔记的话考试前会比较痛苦。

  • 注重seminar。这点和国内很不一样,欧洲的课程都是lecture+seminar结合,lecture老师主讲,seminar是同学们根据题目自己讨论,老师主要是引导和回答问题。我非常喜欢seminar的教学形式,基本全是头脑风暴,一堂课下来信息量极大。讨论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被鼓励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甚至一些同学的观点会让老师耳目一新。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了解一个知识了,但经过讨论才发现别人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的,这就非常有启发性,因为你不仅在输入,还在思考,在输出。seminar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发言,但发言多会有好处,比如老师会给你一些bonus分数之类的。

  • 作业和考试形式多样。一学期大概有1次期中作业或者考试,一次期末考试。作业可以是paper, 可以是presentation, 甚至是自己做podcast。小组的合作也比较多。期末考试有可能是开卷或者闭卷,但基本不会有国内那种刻意避开重点,挑偏、难、怪的问题考的情况。

  • 学习节奏紧凑,时间管理意识强。欧洲大学一年分为2个大学期(和国内一样),每个大学期又分为4个小学期,所以每个小学期就10周左右,这10周内你要上课,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学期中间也不一定有假期,比如我们秋季学期唯一的假期就是圣诞节的两周……所以其实还蛮辛苦的。

  • 但是这也符合欧洲人的习惯。欧洲人的学习方式就是高效率,短时间,比如一天学习6-8小时,这期间基本不休息,不看手机,然后保证户外运动和睡眠的时间,以及周末的时间。我深以为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好,但我目前还是没有完全习惯,总忍不住摸鱼。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也极强,大部分人会有agenda(尤其是荷兰人和德国人),安排好学习计划。紧凑的节奏下做好时间安排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也是半年之后才逐渐习惯安排时间,比如提前列好每个任务,计算好完成每项任务大概需要的时间。

  • 老师非常好。这边的老师是真的非常认真负责,也会很想帮你的那种。有什么问题老师都很乐意解答,也没有架子。我论文导师是一个意大利的金融法专家,逐字逐句改我的research proposal,包括拼写和语法错误。这边老师也比较年轻化,很多选修课的老师就是在读PhD, 或者我们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了几年的校友。所以对于想读PhD的同学来说前景很好,我朋友(pku的法硕同学)就是拿到了Groningen的PhD offer, 有很多教学的时间,他说在这里当大学老师比回北大容易多了。


论文


我们目前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开题,之前各门课程也写了不少paper,我在国内也是读过本科+硕士的人,体感欧洲的论文真的和国内的很不一样。


首先篇幅不是越长越好,我们的课程论文老师规定的上限一般是3000字,比较鼓励大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和国内相反,国内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选题也不是越大越好,我导师和我说了好几次,你要narrow down, 想想这个问题能不能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说清楚;尽量贴近现实(比如欧盟最新立法),有用(提出对policy的改进)。


非常鼓励你表达自己的观点,国内我们写论文,基本是必须贴近几个主流的学说或者学派,但这边是你完全可以不同意主流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据即可。有了发挥的空间和自由度,写起来反而顺手了,因为你可以一气呵成自己的逻辑,不用拼拼凑凑别人的观点。


不查重,但对学术规范要求十分严格。我们论文没有规定重复率不能超过多少,但有plagiarism检验,你引用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按照要求标注,一旦认定为剽窃后果非常严重,轻则课程零分,重则被停学,取消学位。


在欧洲学习法律的感受


我在国内也是北大法学院毕业的,但来欧洲才真正有学习法律的感觉,就是你在书本上学习的东西能反映到现实中,理论和实践不会脱节,情理和法理冲突较小,能体会到逻辑顺畅的愉悦感。而且法学不愧是精英学科,欧洲同学都十分聪明+努力,喜欢且擅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法学课程的难度也比较大,分数可能没有其他专业的同学高,比如我商科的同学轻轻松松拿到8,我们最高分可能都没有8。好处是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工资和前景都是很好的。



工作篇

 

Profile


关于领英的profile,云五老师之前专门写过一篇 《提高LinkedIn Profile质量,让Recruiter主动上门》


我出国之后一直在不断更新领英,从上过的课程,实习的经历,到做过的项目都随时更新。语言至少要设置中英双语,我还把简历的第一语言设置成了英语,状态改成open to work。profile写得好,会有律师、猎头之类的直接找上门。


平时首页也多刷刷post,不少工作机会都是network在首页上转发的。多点赞转发也增加自己的活跃度,能让人注意到。


如何利用Linkdeln network


其实在收到offer之后我就开始着手调研就业市场,有意进行network了,毕竟欧洲做什么事情都讲究趁早,那我就比“趁早”再早一点。


寻找与自己背景相似的人


拿我自己来说,两财一贸本科,PKU法硕,荷兰学校LLM,以这三点作为切入点:

  • 本科的校友,留荷兰工作;

  • PKU的校友,留荷兰工作;

  • 校友不一定要找本专业的,但最好是相近领域的,比如经济学和法律都是人文社科,就找人文社科类的校友,找机械工程的可能就不是那么相关。

  • 在荷兰读一年LLM就留下工作的中国人。不一定是校友,重点看那个人的profile是不是你想走的路,看ta的实习经历,工作经历。

  • 最好是女性。男的一般不愿意帮助人,即使愿意帮你也一般都是有代价的,女性更能共情我们的处境。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我找到的95%以上留荷工作的都是女性。我向女性寻求经验,人家都很愿意帮助我,鼓励我,告诉我工作机会很多,不要着急;男的大多冷嘲热讽,觉得荷兰这么小的国家能有什么好工作,法律类不好找工作,有种族歧视等等。

Reach out


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profile,就可以加好友联络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其实对你的帮助机会有限,就是说你向一个人,问完一次问题了(不是一个问题),基本就不太可能再问ta问题了,除非你俩聊得特别好,加了私人联系方式。只有已经搜集到足够的信息,明确自己的发展路径,清楚自己优势、劣势、机会所在,才能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别人也能更好帮助你。千万别在自己没想好之前,问很泛泛的问题(“伸手党”),那样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别人的时间。给对方发送message的内容不用很长,介绍自己在国内的学校,准备去荷兰读书,看到对方的profile在哪里打动你,礼貌询问是否可以请教对方几个问题。话术很重要,但沟通最基本的还是真诚、尊重、友好,接受不同的观点,这点是我们和男人、小粉红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万不可丢。


构建属于自己的network

找到了足够的人,分别connect好,就可以总体分析下这些人的特点了。都是读一年书,人家有没有实习,什么时候找到的工作,工作的公司大概是哪几个,看多了心里就有数了。


如何找实习


实习相对好找,岗位多,成功率也高(毕竟是低价劳动力)。荷兰大部分公司的实习周期要求比较长,一般全职实习是6个月以上,也有4-6个月。这就意味着如果我想在毕业之前(8月)完成一轮实习,最晚当年2月就要开始。实际上我21年11月左右就开始找了,当时是投了Philips(时间不合适被拒),一些荷兰银行(被拒),一家荷兰金融机构(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但最后被拒,他们还是倾向于有荷兰法背景的),一家荷兰律所(进入面试最后一轮,被拒,原因不明)。最后我找到的实习是一家中企法务。


在这里强烈不建立大家找中企,实习可能还行,但全职工作能离中企多远就多远。比如我工作的中企是一家初创企业,本来以为氛围会好一点,但因为初创,管理模式十分混乱,今天制定的商业计划明天可能就作废了,因此人员变动频繁。荷兰公司安排工作,一般会对工作量有一个预估,然后分配任务,制定的deadline之前如果完不成也可以argue,非常人性化。但中企是工作量巨大,老板永远不知道某项任务具体有哪些工作,给你的时间内你完不成,就是你的问题。而且习惯了画饼,没有诚信可言。


比如我的岗位原本是承诺可以转正,为此我还拒绝了一家荷兰律所的实习,但到3月老板跟我说我“表现不佳,不能转正”,我当时很难过,真的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后来和别的部门的朋友一沟通才知道,公司本来就在大量裁员,她签了全职工作的合同都被毁约了,我才恍然大悟。我在法务工作的时候,公司大量的法律经费也都花在聘请外部律所解决劳动法问题上了。最离谱的是,我离职的时候,行政让我退还多发的€800工资,我之前一直以为多发的是交通补贴,因为他们12月出的新政策是每月给员工€350的交通补贴,我一直以为我也有,等到我离职了才告诉我实习生是没有的。我不退钱就一封一封发邮件,一次一次打电话。我去还电脑的时候,老板还说要“找我聊聊”,我被退工资的事气得不行,对她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就说“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聊了,您之前都把要说的说明白了,还有什么可聊的“,她问我是不是有情绪,我心说不就是想让我闭嘴。果不其然,她下一句就是”听说你在留学生群里诋毁XX公司“(这老中味儿可太浓了),我说”如果说我诋毁请拿出证据“。反正我吐槽的时候又没提公司名字,她拿不出什么证据,倒是我全程录了音。而且他们不合规的地方,如果我向商会举报,他们会被罚钱的,荷兰是法治国家,对员工保护很好。


full time job(在另一篇写了)



社会、人文与交友篇

 

社交


交流的基本原则:尊重、平等、边界感


来欧洲之后,让我欣喜的另一点是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这边的人们交流,你能充分地感觉到被倾听,被尊重。犹记得第一次和别人聊天时,对方停下来,认真听我说话,并试图理解我的意思,令我无比感动。而且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你有根据,能逻辑自洽,即使你的观点和大家不同,也完全不会有人judge你,更不会有人故意说难听的话冒犯你。大家谈论可以是流行音乐,啤酒,球队,也可以是土耳其局势,枪支合法化。政治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议题,而是可以作为喝酒吹水的话题。我之前在国内,对自己,对一切的看法都得到证实,我的叛逆、勇敢被珍视,我的缺点统统变成了优点。英语表达并没有折损我的聪慧、幽默,反而更加自信。到这里之后,被压抑许久的表达欲终于井喷式地爆发,又变回了小时候的“话痨”。


另外一点我比较喜欢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欧洲人之间也可以互相很关心别人,但不会有人去打听你的隐私,背后议论也少得多。而且你永远有选择的余地,比如你的某个朋友问你某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会说一句"If you don't want to say it's OK", 别人请你帮忙也可以拒绝,而且不会有道德绑架或者心理压力。当然,这种边界感也是相互的,你不能指望欧洲朋友也在各方面帮助你,毕竟这边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成年人需要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级比国内慢热一点,比如同学/同事就是点头之交,不一定是朋友;朋友可能只是平时hang out,不一定深入交流;好朋友可能不像国内的闺蜜那样连上个厕所都一起。这点很多留学生都习惯不了,觉得没法和外国人“深入交往”。


Negotiate & cooperate


这是我来荷兰之后才发展出的技能。不论是小组作业,还是喝酒聊天,日常交往中会有很多观点冲突、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我们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语境。在国内我们习惯了所有观点不一致就是对立冲突,必须要一方说服另一方。但在这边mindset是完全不同的,双方是可以通过协商,交换意见,相互让步达成一个一致的结果的。可能很多姐妹和我一样,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需求,或者反对意见,但其实完全没比较,首先对方不会take it personally, 不会因为你的观点或者意见对你这个人有什么看法;其次每个人都平等,你的意见一样会得到尊重,比如小组作业大家商量会面的时间,如果一个人这个时间不行,大家就都要重选时间,这样效率是慢了一点,但所有人的意见都得到尊重。所以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也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因为cultural difference的存在,很多事你不说可能对方真的不知道。


另外一点是,这边讲究合作精神,是你的成功不以别人的失败为基础,大家可以共赢。等国经常鼓励”竞争“,实则是挑拨双方对立,一个人必须踩着另一个人才能上去,这边更倾向于大家都好。所以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互害的必要,也更加印证了真诚和善意是安全的。


远离社交网络


严格来说这不仅限于交流方式,而是这边社会的总体文化。大家对社交网络的依赖程度普遍较低,没什么事可能不会像国内那样你来我往的text,回信息也比较慢,可能你给对方发消息几个小时之后才得到回复。但相对应的,你回复消息的压力也小得多,可以take your time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不在乎友谊,相反,人们更加喜欢面对面的交流,坐下来喝酒聊天,中间不会有人去碰手机。荷兰的城市小,生活便利度高,节奏慢,也决定了你骑车十几分钟就能见到朋友。有了这种高质量的社交方式,社交网络真的没那么强存在感。而且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真正的好朋友,哪怕一段时间不text,也不会影响感情。


大家都是正常人


我在国内的时候经常有一个感受:就是是我自己疯了,还是我周围的人疯了。比如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朋友圈一片飘红,不少平时不错的国内朋友信誓旦旦地说是”XX的阴谋“,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和欧洲的同学一交流,大家一致反战,有同学表示愿意为家里受到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有同学表示情绪不太好的可以找他聊聊,3月初的时候我们更是组织了去海牙俄罗斯大使馆抗议。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作为墙内少数的正常人,在荷兰我终于看到了正常社会应有的样子。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你对自己会越来越自信,因为自己的观点得到其他正常人的肯定,同时和国内也会越来越割裂。


正常社会的另一个影响是,你的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平和单纯。在国内,真诚是危险的,如果你向别人表示真诚,ta或是会同情你,觉得你天真,或是会利用你、伤害你。但在这里,真诚是安全的,友善是被鼓励的,你永远可以信任别人,对别人报以善意的揣测。而且你的善意总能得到回报,我一直认为我能交到很好的欧洲朋友,和我真诚,愿意敞开心扉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理解姐妹们的愤怒、仇恨和恐惧,因为这些我在墙内也一一经历,但永远不要失去心底的希望和爱的能力。愤怒和仇恨是很强烈的力量,但不是可以持续的力量,是会对宿主有伤害的。出来之后,如果不能重拾对生活的热爱,还是以仇恨为食,是不能真的快乐起来的。


bar & party


这边社交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在喝酒方面,大家平时约出去基本是去bar。当然这边的bar也比较平常,面向男女老少,类似于国内的社区咖啡馆茶馆。大家可能会在下课后或者周末的晚上hang out,喝什么是其次(荷兰bar的饮品很无聊,基本就是各种啤酒,几种红酒,鸡尾酒就是gin & tonic,远没有北京酒吧的酒单花哨。好处是有很多无酒精饮品),重点是聊天。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社交方式,一是我在国内就偶尔泡吧,比较喜欢bar的氛围,二是这种社交,边界感保持的刚刚好,我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吃饭,觉得有点too much(而且这边外食确实很贵),更不喜欢中国人聚在一起做饭的场合。


bar和那种需要跳舞的夜店(club)还不一样。club是比较嘈杂,放音乐跳舞的。欧洲人非常喜欢club,UvA迎新活动就是大型club,解封后大家庆祝也是club🤣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交场合是party,一般是在某个同学的家里。主人会准备一些小吃饮品,大家一般也会带一些零食啤酒。然后就认识不认识的人一起喝酒聊天。其实party是非常好的破冰场合,平时上课可能交流的机会比较少,ta在你眼里只是A同学B同学,party才是真正认识朋友的机会,而且在酒精的作用下大家都会更放松一些,开一些玩笑,问一些私人的问题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当然,喝酒聊天一般只是前奏,12点之后可能就开始放音乐跳舞了(每当这时我都会觉得无比awkward)。party可能持续到凌晨。


社交恐惧症?


我相信很多姐妹都认为自己是”社交恐惧症“,其实我在国内的时候也一直以为自己是社恐。但是我出了国才发现,其实自己还是蛮喜欢与人交流的,国内的社恐更像是一种”外源性社恐“——当你时刻被judge,表达不安全、不自由的时候,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就是会有很多顾虑,乃至慢慢失去表达欲。但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被鼓励说出个人观点的环境下,体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到荷兰之后不仅不社恐了,反而非常擅长与人交往。当别人都社恐,你不社恐的时候,就具有先发优势,我很多机会就是通过network和cold call得到的。


交朋友与融入


国际学生


我所在的专业大部分学生是国际学生,少部分是荷兰人,所以我认识了各个国家的朋友。非常有趣的一点是,欧洲人自己其实也在跑路,比如希腊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基本都是往外跑,因为本国经济不行,来荷兰也是为了留下;中东欧的基本也是跑路党。土耳其人就更不用说了,埃尔多安治下和我们是半斤八两,很能共情我们的处境。从人群来讲,西葡语区的人性格比较好,友善热情;德国人相对比较傲慢,很难真正融入他们的圈子。我目前比较好的朋友有东欧小国家的人(称她为V),巴西人(称她为A),比利时人(这个姐姐是个黑人),意大利的华裔。除了国内一起来留学的pku同学,以及网络上认识的,目前在欧洲的缓则姐妹,和前期帮助过我的一些人,我基本不和任何中国人来往。在欧洲同学面前,我毫不避讳自己跑路的目的和对一些话题的观点,他们都很欣赏我的勇气。而且他们不会像国人那样各种judge你,真的让我感觉很放松、舒服。圣诞节的时候,我们留守在荷兰的国际同学聚在A家,每个人带自己做的菜,举办了一个非常international的party🤣 还互相交换礼物。大家喝酒聊天到午夜,非常开心!!!


而且我这个东欧的姐妹V,真的让我很感动。上学期我在学习方面帮她不少,平时也经常一起hang out,交情算非常好的。有一天她跟我说,她的fiance(我也认识,另一个专业的学生)家在东欧某个国家开公司,如果我在荷兰实在留不下,他们帮我办那个国家的签证,那个国家政府腐败,很容易bypass the law。我和她交朋友时完全没想这么多,也不想真的麻烦她,但她的话真的让我无比感动,让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朋友足矣。


融入焦虑?


其实我的社交经历也不是这么一帆风顺,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经历了一些困难和焦虑的。我非常想和欧洲同学交朋友,但发现很难参与他们的对话:当两个欧洲人见面之后,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乡(可能是某个你听都没听说过的小城市),就像两个北京人见面互相询问对方高中一样,瞬间就熟络起来,这时你就很难再参与他们的对话。而且他们从小吃的零食,玩的游戏,看的动画片,我们都不知道。其实这不算是歧视,属于人之常情,因为大家都倾向于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因为这样更省事。但我还是感觉有些难过、焦虑。


但后来一想,我也没必要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啊!同学里有不少open minded的人,和这些人交往就好。关键是不要被一开始的困难吓到,退回到华人圈子或者自己的壳子里。交朋友是需要时间的,他们了解我之后也会慢慢的喜欢我。那些比较narrow的人,不和我交朋友其实是他们的损失,毕竟我来自亚洲,我了解西方,你们却不了解东方。这里有几个交友的感想想分享给大家:


  • 保持open mind。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下,越保持open minded的心态,收获就越多,成长就越快。要像海绵一样吸收自己周围的信息。

  • 不要做presumption,认识具体的人而不是标签。如果你不想别人judge自己,也不要去judge别人。大家在国内可能烦透了被judge,同样的,在这里大家也会遇到各种人,各种你从来没听说的观点。有些观点你可能并不赞同,比如卖淫合法化,但要想到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同,不要一上来就试图说服别人,不如先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又比如某位小红书博主给了我内推的机会,如果我认为她是已婚已育就拒绝,那损失的是我自己


荷兰人与社会


我和荷兰同学的接触比较少,对荷兰人和社会的了解来自于和各种政府机构、企业、律所的交流,大量的date(这部分不会涉及感情问题)。


荷兰社会比较符合大家印象的地方


  • 荷兰人是真的比较节俭,比如冬天暖气不高于20度(我怕冷,开25度),日常消费不会买很贵的东西等等。这种观念有好处,比如比较理性,不买不必要的东西,有利于环保,但也有时候会让你觉得这么扣扣索索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比如老荷兰可能从来不在外面吃饭,因为觉得家里做饭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外面吃

  • 税是真的高,但收入不是很高。大部分行业的entry level是€2,500,在荷兰已经算是很好了,但和国内律所起薪3.5W+比起来还是相形见绌。而且即使几年之后升职,月薪也就€4,000-€5,500左右,还要扣掉€1,000-€2,000的税,所以年轻人攒不下什么钱。也不适合有事业心有能力,想奋斗的人

  • work life balance好,福利相对较好。不少公司现在支持一周工作4天(36小时)了,部分支持wfh。荷兰工资虽然不高,但午餐有餐补,交通有交通补贴,挣得工资扣了税就是纯收入,一年有至少25天(很多企业是30+)的真实的带薪休假

  • 社会平等,老师和领导都没有什么架子,所以荷兰员工在职场上是出了名的“刺头”,在生活中对”不公“”不正常“异常敏感,稍有不满意就满腹牢骚,抱怨,抗议,在我眼里就是一群”被宠坏的人“ (spoiled people) 🤣

  • 生活压力小。这边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意外“,基本是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你一步一步规划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一台自动售货机,你投币,选择商品,就会出来对应的商品(相比之下,等国这台机器要么出现错误的商品,要么机器爆炸伤害到你,要么爆炸伤害到你,厂家还拒绝赔偿,说是你使用不当),所以人们虽然也努力,但并不用做出额外的努力,努力到匹配你期待的结果的程度就可以了。比如很多荷兰人选择part time,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就期待到那里,想分出更多的时间给家庭。而且社会观念也不鼓励大家过于努力,更加注重个人的well being, "do what is good for you"!

  • 极其人性化,人文主义融入各个方面,比如公交车有轮椅专用区和踏板,服装店试衣间有无障碍设施,在这里可以看见各种行动不是很方便的人出入各种场所。我有一位同学眼睛做了手术,视力接近于无,一样和大家上课考试(他的考试时间会有所延长)。所有弱势群体都能有尊严的生活

荷兰社会我认为比较shock的地方

  • 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开放。毕竟作为一个以贸易闻名的国家,又是第一个合法化同性恋结婚的国家,我一直以为荷兰社会是非常开放包容的。但实际上荷兰社会的包容度并没有那么高,人们比较喜欢按部就班,不喜欢表现太突出(比如打扮得太有个性,女性剃光头之类的)。他们虽然表面上不会说什么,但会以很微妙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抬眉毛,眼神,抿嘴, etc.)。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描述荷兰人性格的视频 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 ,说荷兰人不喜欢stand out,我深以为然

  • 家庭观念极重,大部分人是想结婚生孩子的。很多荷兰女性结婚之后选择回归家庭,所以女性part time率很高。当然男人也承担家庭责任,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很多是双方都改成part time,荷兰男人不照顾家庭是会被鄙视的

  • 观念比较守旧,会下意识不喜欢新鲜事物,比如网络购物,所以像淘宝那样的超级电商在欧洲是发展不起来的。而且还有比如为了支持本地经济,抵制连锁店、大公司之类的


上述几条,除了节俭那条可能是荷兰人的特性,其实也适用于其他欧洲国家,比如德国(别惊讶,德国并不是林女士笔下的德国)。直到我去到柏林,方才体会到我想象中开放、包容的欧洲(实则是柏林比较特殊)。


女权的情况


欧洲,起码荷兰的女权情况,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支持女权的人口基数很大,毕竟有政治正确的因素在,但主流的女权观点在大家看来肯定都是很””仙子“了。这并非因为欧洲的女人都很蠢,而是因为这边的社会法治健全,运行平缓,性别冲突并没有爆发到那种程度。个人的自由选择的确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即使有脑子不清楚的女人,社会和法律也会兜底。


而且说实话,欧洲男人和国男让我觉得不是一个物种,不是说欧洲男人多好,而是欧洲正常善良人的比率很高,对恶的想象也有限。比如杀女婴这件事,先不从性别角度看,从人性角度看这就不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li ying事件更是超出底线的恶。再加上教育和社会规训,确实有一部分人是了解女权支持女权的。比如前段时间我在领英上刷到一个post, 一位名叫Peter的CEO指出,“荷兰职场只有30%的女性高层,这不合理,我要把我的名字改成女性的名字以示抗议“,先不说会不会有实际作用,这种抗议的示范效应是明显的,但底下居然有一位中国女性留言,”我认为没必要,男人和女人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没必要特意照顾)“,我大为震惊,真的太丢人了😅


异性恋的感受

 

作为一个直女,荷兰特产的高个金发男让我的心情还是蛮愉悦的,毕竟上课的同学天天见,如果对方长得好看上课的体验也更好。荷兰人的颜值也确实不错,市中心走一圈总能有几个明星级别好看的人,打开dating app以为个个都是杀猪盘。180很普通,190挺常见,金发碧眼不是什么稀有特征。而且欧洲男人雄竞也比较严重(我认为符合自然规律),日常担心的就是脱发,有肚子,所以疯狂撸铁健身,注重脱毛和发型。男德修的也比较好,date体验不错,进展到每个阶段都有选择的余地,你可以拒绝,没感觉的拒绝或者ghost掉也不会死缠烂打。比较之下,对女人的外貌要求倒是比较宽松,挺常见一对情侣,男的很好看,但女的一般的。


欧洲date文化和美国又不大一样,一方面很多人家庭观念比较重,所以认真的比较多,不会像美国那种date了一年还不确定relationship的,另一方面也比较能包容不同的关系,比如causal sex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事情,如果目前的状态还不想要relationship,大大方方说出来就好。


我睡过欧美不同国家的男人,date过的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带给我很多感悟和成长,也帮助我更加了解这个国家和社会。更重要的是在一段良性的关系中,我能够得到很多滋养,即使是对方不喜欢你也不会否定你的价值。从小到大我都有强烈的不配获得感,不论是在什么样的关系中,包括友情,我都倾向于压低自己去取悦别人,通过他人去看见自己。他们的存在以及对我的肯定,让我能够看见我自己,直视我自己的需求。在这种安全感下一点一点修复破碎的自我,以及学习如何和别人维系长期的良性关系(不仅限于relationship)。


说出我自己的经历,一是我接纳我自己,我认为我并没有做错什么,恰恰相反我应当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我应该有直面自己的勇气。二是也想告诉各位姐妹,无需为自己的需求感到羞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需要的东西也不同,我们被pua了太久,很多人是看不见自己,羞于说出自己的需求的,如果有人让你感到被爱,让你更加自信勇敢,就努力去拥抱吧,作对自己最好的事情,而不是”应该做的事情“。



2,954 views14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