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LLM跑路荷兰

Writer's picture: Moonchild AliceMoonchild Alice

Updated: Mar 2, 2024


本文记载了作者规划跑路荷兰的整体timeline以及心路历程,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感受。


除作者本人,请勿转载。豆瓣fiveland管理员【穂永絵里】(原李二狗)未经我的同意,备份我的博客到其私人博客中,为侵权行为。



总体timeline

 

2020-08 朋友转发我一条fiveland的帖子

08-10 第一次考雅思,7.08月在律所实习

2020-10 开始准备申请(全程DIY)。

2020-11、12月初 递交申请

2020-12.23 收到conditional offer2021-05 找房子,签租房合同

2021-06、07 签保险合同,准备签证材料,定机票6月底 递交签证申请

7.1 出签

2021-08-08 入境荷兰

2021-09-13 开学

2021-12 开始实习

2022-04 开始做working student,同时投full time job

2022-06 拿到offer,永久合同

2022-08 毕业,拿到km签

2022-09 正式入职开始工作


目录

 

如何找实习 (full time job在另一篇更新了)





申请学校篇

 

为什么选择荷兰


其实我当时的第一志愿也是加拿大,第二志愿才是荷兰。当时规划的去加拿大的路径是:工作2年(红圈所起薪2w),攒abo工作经验,雅思考高,申UBC 的 LLMCL 或者转会计。但加拿大学费和生活成本都太高了。2020年8月为了找实习考了雅思,第一次考,也是机考,7分(8.5,7.5,6,6.5)。之后国内发生的各种事情让我想加速跑了,再加上雅思刚好够申请线,想着不如申荷兰的学校试一试。荷兰可以选择的路比较少,再加上我完全没准备,只有读LLM一条路了。相比加拿大,荷兰的好处在于:

  • 学费低(基本在15,000 - 19,000€左右),各个大学还有奖学金,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 英语环境好,96%的荷兰人英语都说得很好,相比起德法来,环境更加国际化

  • 工作机会相对较多,有很多跨国企业。社会不像加拿大那么“一潭死水”,可以躺平,想发展事业也有机会

  • 签证政策友好,不仅有search year visa,学习+工作5年即可入籍(我没考虑过永居),相比起算积分抽签我觉得这样更稳妥。如果能找到个荷兰/欧洲伴侣,还可以加速到3年

  • 个人喜好,我一直认为欧洲是世界文明中心,喜欢艺术和人文精神其他的,比如气候之类的问题根本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毕竟北京的气候已经够糟糕的了。而且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优缺点,只要我在乎的几点(自由,稳定,女性友好)做到了就可以了。


为什么选择继续读LLM


虽然现在劝人转码堪称跑路界的政治正确,但我个人从来没考虑过转码,一是我无法学习我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死活都学不进去;二是我不看好转码,半路出家相比科班出身没有优势,而且人人都转,这条赛道充满了中国人/印度人,不就又回到内卷模式了?我自己不会这样选择;三是我更看重长期的职业发展,如果读LLM, 母父愿意给予经济支持;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读LLM是增值,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我相信自己的背景和能力(我是两财一贸经济学本科+PKU法硕,出国前我已经收到了某公司的法务offer)能够让我继续走法律这条路。即使暂时跑路失败,一年的LLM也能够让我在国内的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力,如果去北京的红圈或者精品所,月薪2.5w+是可以实现的,到时攒够钱还可以继续走加拿大这条路,属于进可攻,退可守。


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国内的学历并非一文不值,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家里没什么背景,完全靠自己学习、考试上的985,211,那你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是没问题的,即使国外不承认中国学历,但能力是自己的。


学校和项目


我有经济学+法律的背景,又深知经济学肯定比法律更好找工作,选择项目时就看中了比较交叉的学科,比如law & finance, law & economics(其实law & technology 也可以,但我的经济学优势更突出)。荷兰的interdisciplinary发展很好,相关项目很多,如果本专业太偏文科可以考虑交叉学科,虽然可能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有个跨学科的背景,找工作会容易一点。


当时看了A校的law & finance 和B校的law & economics, 决定还是选B校, 一则B校的奖学金比较多(虽然最后我也没申请上😅);二则B校虽然在国内不知名,但在荷兰也是排名前三的法学院,认可度很高,国内认可度低正好断了回国这条路;三则B校所在城市是小城市,因为一直在北京感觉有点受够了大城市,想换个安静的小城市生活(但现在发现还是大城市适合我🤣)。如果不确定自己的水平可以申请到哪个等级的学校,可以找中介(*立方,*梦留学)白嫖一下,他们会先给你一个定位,列出计划申请的学校,中介能给你申请到的学校基本就是你自己可以申请到的学校。我只申请了B一个学校,一个项目,没想到一次就成功了


通用的申请材料

  • 雅思成绩或者托福成绩,一般总分7小分6申请法学院足够了,语言成绩不用刷得太高

  • 毕业生的毕业证,在校生的在读证明;成绩单

  • 简历,每个学校模版不一样

  • motiation letter, 每个学校模版不一样,主要是写简历之外的信息,比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这个项目,你认为自己的优势/匹配度在哪里等等

  • reference letter,我找了我们国际金融法的老师(我在他课上成绩比较好)和实习的前老板(德企法务)各写了一封


所有材料都是我自己写的,在fiverr上找人改,但效果不理想,最后还是一个在交友软件上划到的欧洲人(也是学法律的)帮我改的 🤣


申请流程


每个学校不一样,比如我们学校要求上述材料都有,UvA是只需要雅思,毕业证/在读证明,简历,ML都不要,甚至雅思都可以再补。荷兰的申请流程都很规范,通过osiris系统申请,在线上传材料,如果有问题可以发邮件给admission office,一般都能得到解答。我在申请阶段没有找任何中介,我也不建议姐妹们找中介,一是浪费钱,二是我一直认为,申请学校是在这个国家生活的第一步,如果申请学校自己都搞不定,怎么能相信自己可以在这个国家生存呢?


我其实10月就递交申请了,但当时闹了个小乌龙:我们专业有两个track, MSc 和LLM,我第一次提交的时候提交成了MSc,到了11月底才发现,连忙发邮件问大学我能不能修改申请。好在admission office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修改,于是我又重新提交的申请,当时已经是12.1了。我在12.23收到了conditional offer(因为得之后交毕业证,才能换unconditional offer)。



入境准备篇

 

荷兰申请签证的时间大概是6月,在这之前需要办好租房、保险等一系列手续,但每个学校的规定也不一样,比如我们学校要求必须有这些材料才能申请签证,UvA则是签证和其他手续分开的。


财产证明


荷兰对中国学生的财产要求比较特殊,需要你先汇一年的生活费€900*12到学校的账户里,然后汇款单作为财产证明申请签证。这部分钱在你到荷兰,开了荷兰账户之后,向学校申请退回,学校会退到你的卡里。


租房合同


荷兰的租房是一大难题。荷兰大学没有学生宿舍,需要自己找房。因为地方小,人口密度大,大城市,或者有大学的城市基本都很难找到房子,租金也不低,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找不到房子露宿街头。所以作为国际学生一定要提前准备。我当时是根据学校的网站找到的reserved accommodation(就是学校和housing company有合作,公司会为大学学生预留一部分房源,但也需要注册账号,在规定时间抢。这部分房子价格不算低,但胜在相对规范、有保障)。签了合同之后需要预付定金和一个月租金,把租房合同上传到osiris申请签证。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有一项福利叫租房补贴(housing allowance),条件是:

  • 23岁以下,每月的基本租金+服务费不超过€442.46 (2022年的标准)

  • 23岁以上,不超过€ 763.47

  • 荷兰的租金可以粗略分为三部分:基本租金,公共区域的服务费,其他费用比如网络,水电等。计算房补时只计算基本租金和服务费,其他费用是不包括在内的。服务费分为四项:公共区域的清洁费,公共区域的能源费,caretaker费(比如无障碍设施),公共服务或娱乐费(比如common room),每项的上限是€12,就是比如租房合同的“公共区域清洁费”是€6,那按€6计算,如果是€15,按最高的€12计算。

  • 租住的房子需要有独立的入口,起居室,厨房和厕所,所以如果租住的是和别人共享卫生间、浴室的学生公寓,是无法享受补贴的;单人studio可以申请补贴,但租金较高,如果是23岁以下基本申不到补贴;如果是和别人一起合租了一个house,如果有独立的入口、厨房、卫生间,是可以申请补贴的。


Share facility的学生公寓大概在€400左右,studio不算租房补贴的话租金可以到€600-1000。我合同里的全包租金是€900+,但因为有€350的租房补贴,实际租金在€550左右。


保险合同


在荷兰上学一般需要自己买保险,学校网站会有推荐,我们一般买AON的complete+,可以报销家庭医生的问诊费和处方药的费用,据说一年还可以去几次中医针灸。保险在保险公司网站上就能买,签合同之后对方会发给你certificate。


签证递交


等上述材料办妥后就可以在osiris系统申请签证了,费用大概是€200左右(记不清了)。申请之后学校会发邀请链接,如果等不及也可以自己到荷兰驻华使馆网站上找,预约去贴签的时间。签证一般是6月底7月开始办,下签后三个月之内必须入境。是学校发邀请一般到了开学季各使馆会很忙,所以大家最好提前动手。我当时就比一般的同学大概快10天左右,预约的时候就很顺利(我5月中旬就签了租房合同,6月20号左右办的保险和转学费,约好了6月底去贴签,7月1日就拿到签证了)。荷兰的学生签是“反签”,就是学校给你申请,材料齐全没有过不了的。


贴签需要的材料有(北京)


  • 护照

  • 护照首页复印件

  • mvv申请表,填好,贴照片

  • 一张照片

  • 签证窗口不能使用手机,会先收材料,然后录指纹。都弄好后需要你自己去旁边扫一个快递单填好,贴好的签证会快递寄到你的地址


出生双认证


理论上我们到荷兰之后,需要到市政厅注册,需要交出生双认证。但每个市的要求不同,比如阿姆斯特丹和乌特勒支一般就不要求双证明,但以防万一我还是去办了一个。


出生公证(事实公证)和出生证明公证(文件的真实性证明)是两码事,我们需要办的是出生公证。我是96年3月前出生的,没有那个绿色的出生证明,就额外需要很多材料:

  • 身份证原件

  • 户口本原件

  • 父母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

  • 以下五选一:户籍地派出所或人事档案存放单位出具的出生证明信(公证处网站有模板);或原出生公证书(之前做过公证);或出生医学证明(医院出具的,必须写明本证明可以用于户口登记)+父母结婚证**;或独生子女证+父母结婚证(独生子女的话这个简单点);或派出所出具的户籍成员关系证明(必须你和父母在一个户口本上);或人事档案+父母结婚证


落地篇

 

落地第一天(随笔)


很多人第一次出国的时候或许会感到害怕、不安,毕竟是一个人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但是我完全没有这种感受(我还是第一次出国读书,第一次来欧洲)。虽然已经来了5个月有余,但刚落地时的欣喜和激动还是历历在目。


我到达Schiphol机场后,在机场里面就买了荷兰电话卡换上(大家都懂),然后搭乘火车到我所在的城市。买票的时候还有羞涩的男留学生问我该怎么操作,说他是第一次来,我呵呵:我也是第一次来。然后径直去了人工窗口买票,留下他一个人风中凌乱——在这可没人惯着你哟。


从机场到我的城市坐火车大概就半个小时,我坐了12个小时的飞机,丝毫不觉得累。看着窗外荷兰的草场树林,牛羊在悠闲地散步,我有种不真实的幸福感:我这就来了?从此就自由了?


出了机场我乘出租车到住的地方,出租者司机问我从哪里来?伦敦?巴黎?我说我从拆那来,他连忙夸我英语好,说我可以在这里survive。


到了住处后,我收拾了收拾就去超市买东西。住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很大的Lidl,在欧洲属于平价超市。时值夏季,新鲜蔬果摆满了货架,脆生生地映入眼帘。我按8的汇率算下来,这边的基本食物也没有很贵:生菜0.89欧一颗,苹果1.5欧1kg,牛奶更便宜,不到1欧一升,而且吃起来口感极佳,苹果有苹果味,牛奶有牛奶味!


8月初,在北京是湿热的桑拿天,在荷兰已有些凉爽的秋意。我在晴朗的天空下漫步,看着天上低垂的云朵;在市中心的运河旁晒太阳,连鸽子都挺直胸膛,昂首阔步;我向每一个撒肩而过的行人微笑,为一朵小花感到欣喜……我感觉我每天都生活在玫瑰色的滤镜中,又找回了童年那种纯粹的快乐。


我的“过渡期”是如此丝滑平顺,基本没有cultural shock或者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相反,来了欧洲,我反而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在国内我饱受焦虑和失眠的折磨,临近出国时更是要吃加大剂量的思诺思才能入睡,每天都有被扼住喉咙的窒息感,喘不上气来。但到荷兰之后这些症状都神奇的消失了,我终于可以不再依赖药物睡觉,心率平稳,呼吸正常,感觉一个即将干枯的花朵重新又被注入了生机。多年来第一次,我的内心充满安全,笃定。我感到被看到,被接纳,我的叛逆被视为勇气,我的直言被认为果敢,我愿意向人们敞开心扉不设防,也收获了别人的真诚相待。我这个墙内的异类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心灵家园。


而且这种感觉不是一时的新鲜、亢奋,而是彻底将我的底色由灰暗改变为明亮——我感到自己恢复了对人性的信任,未来终于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一种绵长的幸福感,让我有底气面对不确定,让我在学习工作得很累得时候不会觉得苦不堪言,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目标在这里是可以实现的,每走一步都是离目标更进一步,我不再是单纯仰望星空的人,而是架起梯子摘星星的人。


治安与生活便利度


治安


荷兰的治安整体不错,抗议比较普遍,但真正演化成暴力的比较少(虽然这两个月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都有枪击发生)。日常生活还是感觉比较安全的,我有几次喝了酒半夜才回家,在街上走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外来人口以摩洛哥人(名声不好,犯罪率高),土耳其人,苏里南人,南非白人居多,除了摩洛哥人其他的都还好。我刚来的时候住过一段时间土耳其人聚居区,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还是以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居多。而且因为充分体会到流离失所的感受,大部分人其实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平凡生活(和我们何其相似!)。


和德国的同学交流过,荷兰的治安应该是比德国好一点,起码是好于西德。她在西德住,经常被土耳其人骚扰(德国的土人比荷兰多得多)。


生活便利度


个人认为荷兰在欧洲算是比较方便的了。因为城市小,人口密度大,基本每个街区都有超市(ah, jumbo)、药店/化妆护肤品店(krudivat, etos)、图书馆,每几个街区有一个小型的购物中心(衣服鞋子,彩妆,杂货,家居,还有荷兰人最喜欢的园艺用品)。市中心有大的购物商场,欧美快时尚品牌(zara, h&m, bershka等等),护肤品化妆品(平价的贵一点的)应有尽有,亚洲食材有东方行(amazing oriental),大城市比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乌特勒支,还有名创优品和奶茶店。中餐馆比较贵,但也是有的。


此外,荷兰的网购也不像国内想象的比较落后,除了小商品(比如洗脸巾)和特别日韩、国内的东西(比如泡脚桶)确实不太方便,衣服、护肤品、电子产品都可以在网上买,一般快递2-7天就能到,免费退货(在网站下载退货码,贴到包裹上,送到附近的post nl或者dhl快递点)。


不太便利的地方


生活上不太便利的几点有:

  • 交通费比较贵,比如荷兰的公交车是1欧起步,基本上坐一次就1、2欧没有了,地铁3欧起步,城市之间的火车票6-20欧不等(荷兰学生公共交通都是免费的,但国际学生不是)。公交车很方便,想去的地方基本都能到,而且有夜班车。火车的话可以买打折卡,非高峰时段以及周末可以享受40%的优惠。而且找到工作之后,大部分公司都在工资之外有额外的travel allowance,比如免费的公交卡,或者你从公司租汽车,公司cover掉油费等等。

  • 手机流量费比较贵,基本是10欧10G(回到国内10元70M的年代……),但因为大家对手机的依赖很低,没有强制扫码下app的要求(出门不带手机完全没问题),所以其实感觉还好。

  • 我最想吐槽的一点是,没有免费的公共厕所!路边倒是有免费的站立式小便池,但坐立式小便只能去餐馆或者酒吧,或者花0.7欧去上火车站、商场的厕所。仔细想来,这边的人工费比较贵,厕所需要请保洁维护,倒也是合情合理。

医疗


医疗方面,欧洲国家都是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GP)的模式。需要先注册GP,生病先找她,GP开药后自己去注册的药房取。我听了朋友的推荐注册了一家可以线上问诊的医生,一般当天预约当天就能看上,当天取药。GP的作用很有限(万能处方:多喝水或橙汁+扑热息痛+休息),总体上生病还是比较麻烦,所以大家都很热爱健身+self care,因为不想生病啊🤣!


这边的各种补剂和家庭常备药倒是很好买,所有超市都能买到,价格也不贵,来这边之后我不也怎么生病了。打疫苗倒是很方便,我在国内一针没打,落地第二天,在没有BSN码的情况下给卫生局打电话,马上就能安排上几天之后打。我开学前打完了两针pfizer, 22年2月打了第三针booster。


政府办事效率


我总体感觉还好,有问题可以先上相关网站,找不到相关信息可以写邮件或者打电话。邮件一般3-5天回,电话等待时间会长一点,可能半小时才接通,但对方会非常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而且真的是希望帮你解决问题。以房补为例,我当时因为BSN刚下来,政府系统的信息还没有更新,所以显示是“非法居留”,我给税务局打电话,接电话的女士英语非常不好,但还是很有耐心,尽量回答我的问题,而且说因为我是外国人,他们需要和IND核实一下,之后会给我回电话,大概2天之后我就接到了电话。之后房补也有按时收到。然后之前收到了垃圾税账单,按照他们的政策我是学生,可以申请免税,但我第一次申请被拒绝了。于是我准备好材料上诉(appeal),大概几天后收到回复,上诉成功了。感觉欧洲是,只要你有理,坚持到底,还是能得到好结果的。


英语交流


我的英语在国内算中上水平,雅思机考7.0,因为是第一次考又没准备,自我感觉真实水平还会高一些。来这边后,刚开始的几天,我自己的表达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别人和我说英语时我会需要反应一下,大概是语言模式还没切换过来。两周之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即时对话没有问题。一个月之后开学,我和同学的日常沟通基本没有什么障碍(我只交外国朋友,没有认识中国人,所以一直说英语),只是各种口音的英语(欧洲人的口音真是五花八门)需要习惯一下,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也需要习惯一下。现在大概落地半年,各种程度的社交基本没有任何问题了。


但是上课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LLM课程的阅读量很大,每周三门课,每门课都有大量的文献、案例要读,然后seminar要进行讨论。我在北大学习的就是国际法相关,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基本也是英文,甚至日常也有全英文的课,但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还是感觉不太轻松,上课大概能听懂60%-70%,阅读也慢,因为全英文的阅读抓不住重点。这种情况在2-3周之后有所好转,能明显感觉阅读速度上来了,可以抓住重点,跳着读了。阅读量上来,写作能力也会慢慢提高。


来欧洲之后,让我欣喜的另一点是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这边的人们交流,你能充分地感觉到被倾听,被尊重。犹记得第一次和别人聊天时,对方停下来,认真听我说话,并试图理解我的意思,令我无比感动。而且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你有根据,能逻辑自洽,即使你的观点和大家不同,也完全不会有人judge你,更不会有人故意冒犯你。大家谈论可以是流行音乐,啤酒,球队,也可以是土耳其政治,枪支合法化,政治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议题,而是可以作为喝酒吹水的话题。我之前在国内,对自己,对一切的看法都得到证实,我的叛逆、勇敢被珍视,我的缺点统统变成了优点。英语表达并没有折损我的聪慧、幽默,反而更加自信。我在国内被压抑许久的表达欲井喷式地爆发,又变回了小时候的“话痨”,哪里还有社交恐惧症的影子?


之所以强调沟通与表达,一是因为欧洲确实比较看重这些能力,倒不是一定要你去融入,起码你要和别人能相处融洽。而且虽然大家人都很nice,但边界感很强,再加上确实有些cultural difference,很多事情你不说对方可能真的不知道。所以作为少数群体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二是锻炼表达能力对以后求职很有帮助,尤其是学法律、商科等对soft skill要求比较高的专业。三是这其实是我们与粉红、男人相比的一个优势,女反贼的思路一般是比较清晰,起码能自洽的,也充分理解西方语境下的尊重平等。



学习篇

 

总体学习感受


如前所述,法学院课程的特点是阅读量大。此外欧洲大学的一些共性大概有

  • 自学为主,这点大家在国内可能就有体会,但欧洲的自学和国内还不太一样。国内是老师上课讲很多,但你可能根本听不懂,然后回去花大量时间看书,做题,考前突击。这边的自学是,开课前老师会把课程的syllabus上传到blackboard,列出每周的参考书目,你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读书),课后做好复习(整理笔记)。不预习、复习也不会有什么后果,但上课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老师上课的时候会默认你已经知道了材料里的东西,会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你思考。不整理笔记的话考试前会比较痛苦。

  • 注重seminar。这点和国内很不一样,欧洲的课程都是lecture+seminar结合,lecture老师主讲,seminar是同学们根据题目自己讨论,老师主要是引导和回答问题。我非常喜欢seminar的教学形式,基本全是头脑风暴,一堂课下来信息量极大。讨论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被鼓励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甚至一些同学的观点会让老师耳目一新。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了解一个知识了,但经过讨论才发现别人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的,这就非常有启发性,因为你不仅在输入,还在思考,在输出。seminar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发言,但发言多会有好处,比如老师会给你一些bonus分数之类的。

  • 作业和考试形式多样。一学期大概有1次期中作业或者考试,一次期末考试。作业可以是paper, 可以是presentation, 甚至是自己做podcast。小组的合作也比较多。期末考试有可能是开卷或者闭卷,但基本不会有国内那种刻意避开重点,挑偏、难、怪的问题考的情况。

  • 学习节奏紧凑,时间管理意识强。欧洲大学一年分为2个大学期(和国内一样),每个大学期又分为4个小学期,所以每个小学期就10周左右,这10周内你要上课,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学期中间也不一定有假期,比如我们秋季学期唯一的假期就是圣诞节的两周……所以其实还蛮辛苦的。

  • 但是这也符合欧洲人的习惯。欧洲人的学习方式就是高效率,短时间,比如一天学习6-8小时,这期间基本不休息,不看手机,然后保证户外运动和睡眠的时间,以及周末的时间。我深以为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好,但我目前还是没有完全习惯,总忍不住摸鱼。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也极强,大部分人会有agenda(尤其是荷兰人和德国人),安排好学习计划。紧凑的节奏下做好时间安排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也是半年之后才逐渐习惯安排时间,比如提前列好每个任务,计算好完成每项任务大概需要的时间。

  • 老师非常好。这边的老师是真的非常认真负责,也会很想帮你的那种。有什么问题老师都很乐意解答,也没有架子。我论文导师是一个意大利的金融法专家,逐字逐句改我的research proposal,包括拼写和语法错误。这边老师也比较年轻化,很多选修课的老师就是在读PhD, 或者我们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了几年的校友。所以对于想读PhD的同学来说前景很好,我朋友(pku的法硕同学)就是拿到了Groningen的PhD offer, 有很多教学的时间,他说在这里当大学老师比回北大容易多了。


论文


我们目前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开题,之前各门课程也写了不少paper,我在国内也是读过本科+硕士的人,体感欧洲的论文真的和国内的很不一样。


首先篇幅不是越长越好,我们的课程论文老师规定的上限一般是3000字,比较鼓励大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和国内相反,国内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选题也不是越大越好,我导师和我说了好几次,你要narrow down, 想想这个问题能不能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说清楚;尽量贴近现实(比如欧盟最新立法),有用(提出对policy的改进)。


非常鼓励你表达自己的观点,国内我们写论文,基本是必须贴近几个主流的学说或者学派,但这边是你完全可以不同意主流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据即可。有了发挥的空间和自由度,写起来反而顺手了,因为你可以一气呵成自己的逻辑,不用拼拼凑凑别人的观点。


不查重,但对学术规范要求十分严格。我们论文没有规定重复率不能超过多少,但有plagiarism检验,你引用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按照要求标注,一旦认定为剽窃后果非常严重,轻则课程零分,重则被停学,取消学位。


在欧洲学习法律的感受


我在国内也是北大法学院毕业的,但来欧洲才真正有学习法律的感觉,就是你在书本上学习的东西能反映到现实中,理论和实践不会脱节,情理和法理冲突较小,能体会到逻辑顺畅的愉悦感。而且法学不愧是精英学科,欧洲同学都十分聪明+努力,喜欢且擅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法学课程的难度也比较大,分数可能没有其他专业的同学高,比如我商科的同学轻轻松松拿到8,我们最高分可能都没有8。好处是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工资和前景都是很好的。



工作篇

 

Profile


关于领英的profile,云五老师之前专门写过一篇 《提高LinkedIn Profile质量,让Recruiter主动上门》


我出国之后一直在不断更新领英,从上过的课程,实习的经历,到做过的项目都随时更新。语言至少要设置中英双语,我还把简历的第一语言设置成了英语,状态改成open to work。profile写得好,会有律师、猎头之类的直接找上门。


平时首页也多刷刷post,不少工作机会都是network在首页上转发的。多点赞转发也增加自己的活跃度,能让人注意到。


如何利用Linkdeln network


其实在收到offer之后我就开始着手调研就业市场,有意进行network了,毕竟欧洲做什么事情都讲究趁早,那我就比“趁早”再早一点。


寻找与自己背景相似的人


拿我自己来说,两财一贸本科,PKU法硕,荷兰学校LLM,以这三点作为切入点:

  • 本科的校友,留荷兰工作;

  • PKU的校友,留荷兰工作;

  • 校友不一定要找本专业的,但最好是相近领域的,比如经济学和法律都是人文社科,就找人文社科类的校友,找机械工程的可能就不是那么相关。

  • 在荷兰读一年LLM就留下工作的中国人。不一定是校友,重点看那个人的profile是不是你想走的路,看ta的实习经历,工作经历。

  • 最好是女性。男的一般不愿意帮助人,即使愿意帮你也一般都是有代价的,女性更能共情我们的处境。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我找到的95%以上留荷工作的都是女性。我向女性寻求经验,人家都很愿意帮助我,鼓励我,告诉我工作机会很多,不要着急;男的大多冷嘲热讽,觉得荷兰这么小的国家能有什么好工作,法律类不好找工作,有种族歧视等等。

Reach out


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profile,就可以加好友联络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其实对你的帮助机会有限,就是说你向一个人,问完一次问题了(不是一个问题),基本就不太可能再问ta问题了,除非你俩聊得特别好,加了私人联系方式。只有已经搜集到足够的信息,明确自己的发展路径,清楚自己优势、劣势、机会所在,才能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别人也能更好帮助你。千万别在自己没想好之前,问很泛泛的问题(“伸手党”),那样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别人的时间。给对方发送message的内容不用很长,介绍自己在国内的学校,准备去荷兰读书,看到对方的profile在哪里打动你,礼貌询问是否可以请教对方几个问题。话术很重要,但沟通最基本的还是真诚、尊重、友好,接受不同的观点,这点是我们和男人、小粉红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万不可丢。


构建属于自己的network

找到了足够的人,分别connect好,就可以总体分析下这些人的特点了。都是读一年书,人家有没有实习,什么时候找到的工作,工作的公司大概是哪几个,看多了心里就有数了。


如何找实习


实习相对好找,岗位多,成功率也高(毕竟是低价劳动力)。荷兰大部分公司的实习周期要求比较长,一般全职实习是6个月以上,也有4-6个月。这就意味着如果我想在毕业之前(8月)完成一轮实习,最晚当年2月就要开始。实际上我21年11月左右就开始找了,当时是投了Philips(时间不合适被拒),一些荷兰银行(被拒),一家荷兰金融机构(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但最后被拒,他们还是倾向于有荷兰法背景的),一家荷兰律所(进入面试最后一轮,被拒,原因不明)。最后我找到的实习是一家中企法务。


在这里强烈不建立大家找中企,实习可能还行,但全职工作能离中企多远就多远。比如我工作的中企是一家初创企业,本来以为氛围会好一点,但因为初创,管理模式十分混乱,今天制定的商业计划明天可能就作废了,因此人员变动频繁。荷兰公司安排工作,一般会对工作量有一个预估,然后分配任务,制定的deadline之前如果完不成也可以argue,非常人性化。但中企是工作量巨大,老板永远不知道某项任务具体有哪些工作,给你的时间内你完不成,就是你的问题。而且习惯了画饼,没有诚信可言。


比如我的岗位原本是承诺可以转正,为此我还拒绝了一家荷兰律所的实习,但到3月老板跟我说我“表现不佳,不能转正”,我当时很难过,真的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后来和别的部门的朋友一沟通才知道,公司本来就在大量裁员,她签了全职工作的合同都被毁约了,我才恍然大悟。我在法务工作的时候,公司大量的法律经费也都花在聘请外部律所解决劳动法问题上了。最离谱的是,我离职的时候,行政让我退还多发的€800工资,我之前一直以为多发的是交通补贴,因为他们12月出的新政策是每月给员工€350的交通补贴,我一直以为我也有,等到我离职了才告诉我实习生是没有的。我不退钱就一封一封发邮件,一次一次打电话。我去还电脑的时候,老板还说要“找我聊聊”,我被退工资的事气得不行,对她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就说“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聊了,您之前都把要说的说明白了,还有什么可聊的“,她问我是不是有情绪,我心说不就是想让我闭嘴。果不其然,她下一句就是”听说你在留学生群里诋毁XX公司“(这老中味儿可太浓了),我说”如果说我诋毁请拿出证据“。反正我吐槽的时候又没提公司名字,她拿不出什么证据,倒是我全程录了音。而且他们不合规的地方,如果我向商会举报,他们会被罚钱的,荷兰是法治国家,对员工保护很好。


full time job(在另一篇写了)



社会、人文与交友篇

 

社交


交流的基本原则:尊重、平等、边界感


来欧洲之后,让我欣喜的另一点是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这边的人们交流,你能充分地感觉到被倾听,被尊重。犹记得第一次和别人聊天时,对方停下来,认真听我说话,并试图理解我的意思,令我无比感动。而且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你有根据,能逻辑自洽,即使你的观点和大家不同,也完全不会有人judge你,更不会有人故意说难听的话冒犯你。大家谈论可以是流行音乐,啤酒,球队,也可以是土耳其局势,枪支合法化。政治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议题,而是可以作为喝酒吹水的话题。我之前在国内,对自己,对一切的看法都得到证实,我的叛逆、勇敢被珍视,我的缺点统统变成了优点。英语表达并没有折损我的聪慧、幽默,反而更加自信。到这里之后,被压抑许久的表达欲终于井喷式地爆发,又变回了小时候的“话痨”。


另外一点我比较喜欢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欧洲人之间也可以互相很关心别人,但不会有人去打听你的隐私,背后议论也少得多。而且你永远有选择的余地,比如你的某个朋友问你某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会说一句"If you don't want to say it's OK", 别人请你帮忙也可以拒绝,而且不会有道德绑架或者心理压力。当然,这种边界感也是相互的,你不能指望欧洲朋友也在各方面帮助你,毕竟这边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成年人需要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级比国内慢热一点,比如同学/同事就是点头之交,不一定是朋友;朋友可能只是平时hang out,不一定深入交流;好朋友可能不像国内的闺蜜那样连上个厕所都一起。这点很多留学生都习惯不了,觉得没法和外国人“深入交往”。


Negotiate & cooperate


这是我来荷兰之后才发展出的技能。不论是小组作业,还是喝酒聊天,日常交往中会有很多观点冲突、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我们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语境。在国内我们习惯了所有观点不一致就是对立冲突,必须要一方说服另一方。但在这边mindset是完全不同的,双方是可以通过协商,交换意见,相互让步达成一个一致的结果的。可能很多姐妹和我一样,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需求,或者反对意见,但其实完全没比较,首先对方不会take it personally, 不会因为你的观点或者意见对你这个人有什么看法;其次每个人都平等,你的意见一样会得到尊重,比如小组作业大家商量会面的时间,如果一个人这个时间不行,大家就都要重选时间,这样效率是慢了一点,但所有人的意见都得到尊重。所以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也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因为cultural difference的存在,很多事你不说可能对方真的不知道。


另外一点是,这边讲究合作精神,是你的成功不以别人的失败为基础,大家可以共赢。等国经常鼓励”竞争“,实则是挑拨双方对立,一个人必须踩着另一个人才能上去,这边更倾向于大家都好。所以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互害的必要,也更加印证了真诚和善意是安全的。


远离社交网络


严格来说这不仅限于交流方式,而是这边社会的总体文化。大家对社交网络的依赖程度普遍较低,没什么事可能不会像国内那样你来我往的text,回信息也比较慢,可能你给对方发消息几个小时之后才得到回复。但相对应的,你回复消息的压力也小得多,可以take your time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不在乎友谊,相反,人们更加喜欢面对面的交流,坐下来喝酒聊天,中间不会有人去碰手机。荷兰的城市小,生活便利度高,节奏慢,也决定了你骑车十几分钟就能见到朋友。有了这种高质量的社交方式,社交网络真的没那么强存在感。而且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真正的好朋友,哪怕一段时间不text,也不会影响感情。


大家都是正常人


我在国内的时候经常有一个感受:就是是我自己疯了,还是我周围的人疯了。比如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朋友圈一片飘红,不少平时不错的国内朋友信誓旦旦地说是”XX的阴谋“,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和欧洲的同学一交流,大家一致反战,有同学表示愿意为家里受到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有同学表示情绪不太好的可以找他聊聊,3月初的时候我们更是组织了去海牙俄罗斯大使馆抗议。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作为墙内少数的正常人,在荷兰我终于看到了正常社会应有的样子。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你对自己会越来越自信,因为自己的观点得到其他正常人的肯定,同时和国内也会越来越割裂。


正常社会的另一个影响是,你的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平和单纯。在国内,真诚是危险的,如果你向别人表示真诚,ta或是会同情你,觉得你天真,或是会利用你、伤害你。但在这里,真诚是安全的,友善是被鼓励的,你永远可以信任别人,对别人报以善意的揣测。而且你的善意总能得到回报,我一直认为我能交到很好的欧洲朋友,和我真诚,愿意敞开心扉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理解姐妹们的愤怒、仇恨和恐惧,因为这些我在墙内也一一经历,但永远不要失去心底的希望和爱的能力。愤怒和仇恨是很强烈的力量,但不是可以持续的力量,是会对宿主有伤害的。出来之后,如果不能重拾对生活的热爱,还是以仇恨为食,是不能真的快乐起来的。


bar & party


这边社交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在喝酒方面,大家平时约出去基本是去bar。当然这边的bar也比较平常,面向男女老少,类似于国内的社区咖啡馆茶馆。大家可能会在下课后或者周末的晚上hang out,喝什么是其次(荷兰bar的饮品很无聊,基本就是各种啤酒,几种红酒,鸡尾酒就是gin & tonic,远没有北京酒吧的酒单花哨。好处是有很多无酒精饮品),重点是聊天。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社交方式,一是我在国内就偶尔泡吧,比较喜欢bar的氛围,二是这种社交,边界感保持的刚刚好,我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吃饭,觉得有点too much(而且这边外食确实很贵),更不喜欢中国人聚在一起做饭的场合。


bar和那种需要跳舞的夜店(club)还不一样。club是比较嘈杂,放音乐跳舞的。欧洲人非常喜欢club,UvA迎新活动就是大型club,解封后大家庆祝也是club🤣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交场合是party,一般是在某个同学的家里。主人会准备一些小吃饮品,大家一般也会带一些零食啤酒。然后就认识不认识的人一起喝酒聊天。其实party是非常好的破冰场合,平时上课可能交流的机会比较少,ta在你眼里只是A同学B同学,party才是真正认识朋友的机会,而且在酒精的作用下大家都会更放松一些,开一些玩笑,问一些私人的问题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当然,喝酒聊天一般只是前奏,12点之后可能就开始放音乐跳舞了(每当这时我都会觉得无比awkward)。party可能持续到凌晨。


社交恐惧症?


我相信很多姐妹都认为自己是”社交恐惧症“,其实我在国内的时候也一直以为自己是社恐。但是我出了国才发现,其实自己还是蛮喜欢与人交流的,国内的社恐更像是一种”外源性社恐“——当你时刻被judge,表达不安全、不自由的时候,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就是会有很多顾虑,乃至慢慢失去表达欲。但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被鼓励说出个人观点的环境下,体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到荷兰之后不仅不社恐了,反而非常擅长与人交往。当别人都社恐,你不社恐的时候,就具有先发优势,我很多机会就是通过network和cold call得到的。


交朋友与融入


国际学生


我所在的专业大部分学生是国际学生,少部分是荷兰人,所以我认识了各个国家的朋友。非常有趣的一点是,欧洲人自己其实也在跑路,比如希腊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基本都是往外跑,因为本国经济不行,来荷兰也是为了留下;中东欧的基本也是跑路党。土耳其人就更不用说了,埃尔多安治下和我们是半斤八两,很能共情我们的处境。从人群来讲,西葡语区的人性格比较好,友善热情;德国人相对比较傲慢,很难真正融入他们的圈子。我目前比较好的朋友有东欧小国家的人(称她为V),巴西人(称她为A),比利时人(这个姐姐是个黑人),意大利的华裔。除了国内一起来留学的pku同学,以及网络上认识的,目前在欧洲的缓则姐妹,和前期帮助过我的一些人,我基本不和任何中国人来往。在欧洲同学面前,我毫不避讳自己跑路的目的和对一些话题的观点,他们都很欣赏我的勇气。而且他们不会像国人那样各种judge你,真的让我感觉很放松、舒服。圣诞节的时候,我们留守在荷兰的国际同学聚在A家,每个人带自己做的菜,举办了一个非常international的party🤣 还互相交换礼物。大家喝酒聊天到午夜,非常开心!!!


而且我这个东欧的姐妹V,真的让我很感动。上学期我在学习方面帮她不少,平时也经常一起hang out,交情算非常好的。有一天她跟我说,她的fiance(我也认识,另一个专业的学生)家在东欧某个国家开公司,如果我在荷兰实在留不下,他们帮我办那个国家的签证,那个国家政府腐败,很容易bypass the law。我和她交朋友时完全没想这么多,也不想真的麻烦她,但她的话真的让我无比感动,让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朋友足矣。


融入焦虑?


其实我的社交经历也不是这么一帆风顺,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经历了一些困难和焦虑的。我非常想和欧洲同学交朋友,但发现很难参与他们的对话:当两个欧洲人见面之后,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乡(可能是某个你听都没听说过的小城市),就像两个北京人见面互相询问对方高中一样,瞬间就熟络起来,这时你就很难再参与他们的对话。而且他们从小吃的零食,玩的游戏,看的动画片,我们都不知道。其实这不算是歧视,属于人之常情,因为大家都倾向于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因为这样更省事。但我还是感觉有些难过、焦虑。


但后来一想,我也没必要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啊!同学里有不少open minded的人,和这些人交往就好。关键是不要被一开始的困难吓到,退回到华人圈子或者自己的壳子里。交朋友是需要时间的,他们了解我之后也会慢慢的喜欢我。那些比较narrow的人,不和我交朋友其实是他们的损失,毕竟我来自亚洲,我了解西方,你们却不了解东方。这里有几个交友的感想想分享给大家:


  • 保持open mind。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下,越保持open minded的心态,收获就越多,成长就越快。要像海绵一样吸收自己周围的信息。

  • 不要做presumption,认识具体的人而不是标签。如果你不想别人judge自己,也不要去judge别人。大家在国内可能烦透了被judge,同样的,在这里大家也会遇到各种人,各种你从来没听说的观点。有些观点你可能并不赞同,比如卖淫合法化,但要想到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同,不要一上来就试图说服别人,不如先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又比如某位小红书博主给了我内推的机会,如果我认为她是已婚已育就拒绝,那损失的是我自己


荷兰人与社会


我和荷兰同学的接触比较少,对荷兰人和社会的了解来自于和各种政府机构、企业、律所的交流,大量的date(这部分不会涉及感情问题)。


荷兰社会比较符合大家印象的地方


  • 荷兰人是真的比较节俭,比如冬天暖气不高于20度(我怕冷,开25度),日常消费不会买很贵的东西等等。这种观念有好处,比如比较理性,不买不必要的东西,有利于环保,但也有时候会让你觉得这么扣扣索索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比如老荷兰可能从来不在外面吃饭,因为觉得家里做饭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外面吃

  • 税是真的高,但收入不是很高。大部分行业的entry level是€2,500,在荷兰已经算是很好了,但和国内律所起薪3.5W+比起来还是相形见绌。而且即使几年之后升职,月薪也就€4,000-€5,500左右,还要扣掉€1,000-€2,000的税,所以年轻人攒不下什么钱。也不适合有事业心有能力,想奋斗的人

  • work life balance好,福利相对较好。不少公司现在支持一周工作4天(36小时)了,部分支持wfh。荷兰工资虽然不高,但午餐有餐补,交通有交通补贴,挣得工资扣了税就是纯收入,一年有至少25天(很多企业是30+)的真实的带薪休假

  • 社会平等,老师和领导都没有什么架子,所以荷兰员工在职场上是出了名的“刺头”,在生活中对”不公“”不正常“异常敏感,稍有不满意就满腹牢骚,抱怨,抗议,在我眼里就是一群”被宠坏的人“ (spoiled people) 🤣

  • 生活压力小。这边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意外“,基本是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你一步一步规划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一台自动售货机,你投币,选择商品,就会出来对应的商品(相比之下,等国这台机器要么出现错误的商品,要么机器爆炸伤害到你,要么爆炸伤害到你,厂家还拒绝赔偿,说是你使用不当),所以人们虽然也努力,但并不用做出额外的努力,努力到匹配你期待的结果的程度就可以了。比如很多荷兰人选择part time,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就期待到那里,想分出更多的时间给家庭。而且社会观念也不鼓励大家过于努力,更加注重个人的well being, "do what is good for you"!

  • 极其人性化,人文主义融入各个方面,比如公交车有轮椅专用区和踏板,服装店试衣间有无障碍设施,在这里可以看见各种行动不是很方便的人出入各种场所。我有一位同学眼睛做了手术,视力接近于无,一样和大家上课考试(他的考试时间会有所延长)。所有弱势群体都能有尊严的生活

荷兰社会我认为比较shock的地方

  • 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开放。毕竟作为一个以贸易闻名的国家,又是第一个合法化同性恋结婚的国家,我一直以为荷兰社会是非常开放包容的。但实际上荷兰社会的包容度并没有那么高,人们比较喜欢按部就班,不喜欢表现太突出(比如打扮得太有个性,女性剃光头之类的)。他们虽然表面上不会说什么,但会以很微妙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抬眉毛,眼神,抿嘴, etc.)。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描述荷兰人性格的视频 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 ,说荷兰人不喜欢stand out,我深以为然

  • 家庭观念极重,大部分人是想结婚生孩子的。很多荷兰女性结婚之后选择回归家庭,所以女性part time率很高。当然男人也承担家庭责任,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很多是双方都改成part time,荷兰男人不照顾家庭是会被鄙视的

  • 观念比较守旧,会下意识不喜欢新鲜事物,比如网络购物,所以像淘宝那样的超级电商在欧洲是发展不起来的。而且还有比如为了支持本地经济,抵制连锁店、大公司之类的


上述几条,除了节俭那条可能是荷兰人的特性,其实也适用于其他欧洲国家,比如德国(别惊讶,德国并不是林女士笔下的德国)。直到我去到柏林,方才体会到我想象中开放、包容的欧洲(实则是柏林比较特殊)。


女权的情况


欧洲,起码荷兰的女权情况,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支持女权的人口基数很大,毕竟有政治正确的因素在,但主流的女权观点在大家看来肯定都是很””仙子“了。这并非因为欧洲的女人都很蠢,而是因为这边的社会法治健全,运行平缓,性别冲突并没有爆发到那种程度。个人的自由选择的确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即使有脑子不清楚的女人,社会和法律也会兜底。


而且说实话,欧洲男人和国男让我觉得不是一个物种,不是说欧洲男人多好,而是欧洲正常善良人的比率很高,对恶的想象也有限。比如杀女婴这件事,先不从性别角度看,从人性角度看这就不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li ying事件更是超出底线的恶。再加上教育和社会规训,确实有一部分人是了解女权支持女权的。比如前段时间我在领英上刷到一个post, 一位名叫Peter的CEO指出,“荷兰职场只有30%的女性高层,这不合理,我要把我的名字改成女性的名字以示抗议“,先不说会不会有实际作用,这种抗议的示范效应是明显的,但底下居然有一位中国女性留言,”我认为没必要,男人和女人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没必要特意照顾)“,我大为震惊,真的太丢人了😅


异性恋的感受

 

作为一个直女,荷兰特产的高个金发男让我的心情还是蛮愉悦的,毕竟上课的同学天天见,如果对方长得好看上课的体验也更好。荷兰人的颜值也确实不错,市中心走一圈总能有几个明星级别好看的人,打开dating app以为个个都是杀猪盘。180很普通,190挺常见,金发碧眼不是什么稀有特征。而且欧洲男人雄竞也比较严重(我认为符合自然规律),日常担心的就是脱发,有肚子,所以疯狂撸铁健身,注重脱毛和发型。男德修的也比较好,date体验不错,进展到每个阶段都有选择的余地,你可以拒绝,没感觉的拒绝或者ghost掉也不会死缠烂打。比较之下,对女人的外貌要求倒是比较宽松,挺常见一对情侣,男的很好看,但女的一般的。


欧洲date文化和美国又不大一样,一方面很多人家庭观念比较重,所以认真的比较多,不会像美国那种date了一年还不确定relationship的,另一方面也比较能包容不同的关系,比如causal sex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事情,如果目前的状态还不想要relationship,大大方方说出来就好。


我睡过欧美不同国家的男人,date过的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带给我很多感悟和成长,也帮助我更加了解这个国家和社会。更重要的是在一段良性的关系中,我能够得到很多滋养,即使是对方不喜欢你也不会否定你的价值。从小到大我都有强烈的不配获得感,不论是在什么样的关系中,包括友情,我都倾向于压低自己去取悦别人,通过他人去看见自己。他们的存在以及对我的肯定,让我能够看见我自己,直视我自己的需求。在这种安全感下一点一点修复破碎的自我,以及学习如何和别人维系长期的良性关系(不仅限于relationship)。


说出我自己的经历,一是我接纳我自己,我认为我并没有做错什么,恰恰相反我应当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我应该有直面自己的勇气。二是也想告诉各位姐妹,无需为自己的需求感到羞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需要的东西也不同,我们被pua了太久,很多人是看不见自己,羞于说出自己的需求的,如果有人让你感到被爱,让你更加自信勇敢,就努力去拥抱吧,作对自己最好的事情,而不是”应该做的事情“。



3,087 views14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14 Comments


Guest
Aug 05, 2023

好高兴可以刷到这条帖子,感谢坦诚无私的分享,真的有带给我很大的勇气与安慰。楼主超级棒!望一切顺利~

Like

Guest
Mar 28, 2023

在google上搜荷兰llm一直转到了这里,非常感谢姐妹坦诚、无私的分享。在墙内待的愈久,就愈发有出去看看的愿望,虽然不知这份愿望何时可以实现,但我想心存期冀总是一件好事。祝身体康健、一切顺利!

Like

Guest
Feb 14, 2023

真的好心动荷兰的职场环境

Like

Guest
Aug 17, 2022

感谢姐妹,俄乌那段太有共鸣了,今年正在申请荷兰的学校,希望明年可以见见这份美丽

Like
Moonchild Alice
Moonchild Alice
Apr 24, 2023
Replying to

恭喜!

Like

Guest
Jun 08, 2022

谢谢姐妹,收获很多

Like

无人之境 | Nomanland

© Copyright

2022 by 月光爱丽丝 Moonchildalice |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